文学公益课——把酒话婵娟-苏东坡
中秋节,在每一个国人心里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。众所周知,圆圆的明月象征团圆之意。相信分隔许久的家人与朋友无比期待这一天的到来。即使无法相见,属于彼此的牵挂依然令人心潮澎湃。与其说是对中秋的向往,不如说是对时光的寄托。自古至今,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对中秋节的感怀,名篇诗作数不胜数。
9月17日下午2:30远方文学刘老师带领读者们学习关于中秋的文学作品,进行一场文学穿越之旅,一同感受古今人物跨越千百年时光的思念与温情,徐徐展开传统文化这一瑰丽画卷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中秋,历来是古今文人浓墨重彩之地。每逢佳节,举杯对月,以佳节为名,缅怀故人往昔,以明月为伴,寄托平生夙愿。学习中秋,不仅能追根溯源,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,更是畅游文坛,感悟文坛群星交相辉映最好的途径。本次活动,老师带领读者们以大词人苏轼为药引,寻觅中秋更加深远的实景与真情。纵观古今文坛群星,熠熠生辉者不胜枚举。而苏轼,是文坛朝圣之路势必途径的一座高山。苏轼与中秋可谓是渊源颇多,不论是《水调歌头》的孤高旷远,还是《西江月》的世事如烟,都是苏轼历经世态炎凉后的真情实感。课程中,以《水调歌头》,一探苏轼平生潮起潮落,体味背后种种心绪万般。